郭继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准确理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之一,也就是说,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或者说土壤是中华文化。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了我们文化的根脉、本原。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古为今用。

为什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首先,事关国运兴衰。文运兴,则国运兴。我们能否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文化里吸收能量,能否接续、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民能否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其次,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我们的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在哪里?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被“殖民”、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如果被支解,这个民族将分崩离析,不会有光明的未来。所以,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的强大,另一个内核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是精神家园的强大。

伟大民族一定有独特的精神家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灵世界。一个民族终极的衰落是心灵家园的衰落。遇到外部挑战,只要这个民族有精、气、神,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挑战。一个民族最可怕的衰落是精神世界的衰落,一定要维护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内在原因。

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也不是因为我们吃中国美食、说中国话,而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滋养了我们这个民族,孕育出了中国人。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文化自信提到这样的高度,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带着跪拜的心态去仰视其他民族,妄自菲薄,我们这个民族永远都“立”不起来。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不自信,其他的自信都“立”不起来。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的精神的独立性。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敬佩,归根结底要依靠文化的力量,靠中华文化散发的智慧和魅力。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性。那么,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会不会走向保守呢?不会。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海纳百川;一个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才有能力海纳百川。

在中华民族的经典中,蕴含了大量深刻的精神实质,读懂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传世经典,领会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经典智慧,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海纳百川,才能对其他民族的伟大思想家有更好的解读。所以,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不是保守,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更好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该学习别国的东西必须要学习,该与时俱进创新的必须创新,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充分认识到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从本民族文化的智慧中去吸收“营养”,这也是每个人作为个体立存于世界的根基。

二、深入挖掘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任何一个伟大的文化,都有一以贯之的主线,我们抛开中华文化纷繁复杂的具体内容,追问历代圣贤、伟大的思想家,到底想追求什么?

第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实际上是指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比如贪欲、狭隘、偏见、自私;“道心”是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比如良知、仁爱、慈悲。朱熹曾经将这句话称为中国文化的“心传”。这八个字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消极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尧、舜、禹、孔子、孟子、庄子、王阳明、朱熹等历代圣贤、思想家,都在引导人们如何护养、启迪和坚守自己的“道心”,如何更好的防范“人心”。

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辉煌,都是在“道心”的指导下创造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悲剧,都和“人心”的膨胀有关。因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指出了历代圣贤和智者努力的方向,高度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启发人的“道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们做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有益的人。

文学作品只有启发“道心”,承载人类美好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才会永远被人称颂,这就是“文以载道”。只有“载道”的文学,才能永垂不朽。什么是载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载道就是承载了人类美好的价值和精神追求。读了“载道”的作品会启迪人积极向上,更加开明,更加积极,更加包容,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文学作品可以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内化于心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坚持一个方向:引导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力量——“道心”,从而引导我们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家庭、对个人都有益的人。面向未来,所有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播者都应该以弘扬和传播优秀的文学、文化作品,以启发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塑造堂堂正正大写的人为责任和使命。

第二,从“自强不息”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精神。《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类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伟大的文化都不断思考和追问的问题。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怎么回答的?

从远古的神话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秘的力量,而是肯定“自强不息”的价值。大禹治水、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等,都是中华民族直面人生、努力拼搏的证明。所以,中华文化从没有文字记载,仅有神话、传说的时候开始,就打上了一个烙印——强调人类自己的力量。面对问题和困难时,中华文化强调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正视问题、分析问题。

另外,中华文化把祸福归结为人类主体的觉悟、实践,认为取决于人类自己的言行。比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代代事业发达的家庭有都有一个特点,是积善之家,家人的德行好,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不骄奢淫逸,愿意为社会做贡献。  

个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在于人们怎么认知、怎么践行。中华文化格外强调人类主体的力量,反对将人类的命运寄托在外在的神秘力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深刻洞察。这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第三,从“朝闻道,夕死可矣”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道精神。什么是中国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的价值序列中,他的最高追求是“求道”。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面,“道义”的价值比生命都重要,更不用说物质利益。

“道”就是真理,求道其实就是追求真理。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个“道”。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的人生序列里,道义仍然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无数事例都说明中华民族求“道”的精神。比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正是中华民族求“道”的精神,使得我们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甘愿以自己的鲜血铺就民族前行的道路,这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一个民族要复兴,一定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要有甘愿为了国家和民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大我超越小我的人民。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求道、悟道、践行道是一个人最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在“道”和个人生命的关系上,甚至可以以身殉道,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奋起的内在精神力量。

“道”这个字本就体现了“知”和“行”的统一。而我们现在传的“道”是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发展过来的。我们就是要“传道”,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有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

第四,从“和而不同”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包容精神。中华民族多元、包容、并生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不同民族、国家、思维方式、价值观如何友好平等相处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小人追求是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有三层含义:第一,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第二,互相学习;第三,学习之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地前进,生成更高的智慧,从而推动人类的文明向更高的方向走。由此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和而不同”,应该成为每一个国家都自觉秉承的理念。尊重、包容、学习,然后共同进步,才有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五,从“执两用中”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道之和。《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其两端,用中于民,不同力量的动态平衡点就是“中”。只有把握“中”,社会才能均衡发展、井然有序。中华文化的中道是人类文明史上了不起的智慧。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其实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之间追求平衡。

东部发展好了,西部也要发展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 一个也不能掉队。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就是发展要保持平衡。物质文明重要,也精神文明也不能忽视;经济进步重要,环境保护也重要;城市发展重要,农村建设也重要。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市场与计划、大我与小我等等,都要维持中道。一个国家,如果把各种力量都平衡好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都建设好了,这就是“中”。把握“中”以后,社会就会和谐,所以是“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要尊重个人,但又不能因强调小我的价值、个体的自由,而忽视了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过于强调小我而不重视国家和集体,社会就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只是一盘散沙。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造性转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练的精神实质,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有价值,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第一,抽离和总结中华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永恒智慧和价值,并融会贯通。中华文化智慧有对境智和大智慧之分。对境智,针对特定环境才有效;大智慧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华文化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对于人类如何自我超越的思考,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类面临的各种关系的思考等,都有永恒的价值,我们要总结中华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永恒智慧和价值,融会贯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弘扬好。

第二,针对人类社会不同时代的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社会既有永恒的问题,也面临在不同时空、不同时代的挑战。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正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和智慧。面对现代社会的困境和积弊,中华文化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提出应对之策,从而让人类社会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要联动起来发展,要包容、互鉴,精诚合作,风雨同舟。人类命运同体是“君子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中华文化精神在当代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文化的智慧,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海纳百川,不断自我扬弃和升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良莠杂陈的,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民族有没有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升华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永葆生机与活力,应该有两个内在的能力:

其一,海纳百川的学习能力。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优长,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学习和融汇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永远与时俱进。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二,正视问题并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能力。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有没有正视问题并自我扬弃、自我净化、自我超越的内在精神、内在机制和内在能力。这种自我革新和净化的能力,不仅表现为精神层面,更表现为制度层面的设计;这种自我革新和净化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封闭僵化的危险。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内在力量。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在原因。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海纳百川、勇于学习、正视问题,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净化、自我升华,从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0

版权所有?2015 365878.com 网站地图
地址:威海市世昌大道45号(市政府8号楼)10楼 电话:0631-5866801
鲁ICP备05053849号?网站标识码:3710000012 技术支持:威海微网信息技术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161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